CP很杂,没有节操。拒绝写长篇。
 
 

Endless Shock 初次观赏的流水账repo(下)



()(

(吐槽,以及理性尬吹)

可以说,DK倾注了所有的精力,就是为了将自己构建的图景忠实而鲜明地塑造出来,呈奉给观众。

在这一点上,毫无疑问,他是成功的。在我这个外行人的眼中,ES的舞台和表演绚烂而精密,细腻中不乏严肃,它意图营造抽离现实的梦幻氛围,却又在骨子里带着深刻的工业色彩,美得干脆利落、牢靠稳妥。

但我冒昧地觉得,这种清晰精准的创作,恰恰是一把双刃剑。


如此打造出来的ES,迫力无可匹敌,一切意象都是扩张的、侵略的,摧枯拉朽,征服观看者的感官。可也有像我这样的观众,在五体伏地的同时,还期盼着一点飘渺的温柔。

请回忆一下自己看过的展览,面对那些最有名、最漂亮的作品,我们会感到终于得见本尊的满足,但大多时候也仅止于此;反而是一些冷门陌生的作品,因为一处模糊的描绘,一道神游天外的笔触,让人绞尽脑汁去想象、去试图理解,最终铩羽而归,却又从此念念不忘。

观众是表演的投射对象和受体,可哪怕再鲁钝的观众,本能里也存在着去解构作品、以自己的方式吸收理解的欲望。创作者可以全盘掌控自己的作品,也可以不惧怕被误解和漠视的风险,选择更加纵容也更加赤裸的方式。

我个人的看法是,艺术作品里,总应该有些跳脱于章法及流程之外、暧昧而难解的部分。这些盲角与其说是作品的弱点(况且谁说艺术不能脆弱?),更像是尚未彻底开垦的应许之地。对观赏者而言,那是从神秘帷幕中伸出的手,沉默而柔软;对创作者来说,那是一些有意为之或情非得已的留白,当前看不出端倪,但它会寄生在观看者的意识里,无拘无束地蔓延充盈,甚至可能在将来令作品焕发出新的生机。

然而在ES之中,很难找寻到这样的存在。

我们被剥夺了在表演过程中寄托意识的资格。说得粗俗一点,ES轰轰烈烈、五光十色地F**K了观众,却又坚决不准我们掏出幻肢凑上去蹭蹭。

只是被禁忌的,总会被尝试;被压抑的,终究会反扑。一旦作品显现纰漏,一旦进入了创作者的精力和才能无法触及的范围,倘若缺少感性这种柔软的填充物,观众的意识便会立刻挣脱掌控,然后掉入可怕的清醒空白。

落到我个人身上,这种空白便体现在下半场逐渐增强的违和感。每个精彩环节都被完美地落实了,我的感官也得到了极大的愉悦。但只要灯光熄灭,在区区数秒的等待期间,意识里便开始涌现出茫然。

咿,我到底在看什么?刚才那个情节,仔细一想好像有些不对?

你说这是个音乐剧吧,剧情线也太单薄?可要是当成SHOW来看,那么至少来个报幕员?

每个环节的转换,都伴随着这种意识的投入和脱出,到后来,确实感到了一些疲惫。

这令我得出一个结论:与盛大的舞台特效、和华丽的演技形成鲜明对比,堂本光一在艺术创作中,其实是个刚健实诚的关西汉子。

这种实诚造就了ES的精彩,也注定了ES的短板。

但就我个人而言,非常能够理解和欣赏这样的作风。因为毕竟,神临之刻寥寥,值得惊艳却不值得依仗。比起所谓天赋,勤奋琢磨出的成果,即使仍然存在瑕疵,也依然令人深受感动。


最后,谈一下主演本人。

之前去看话剧or音乐剧,我基本都处于一种堪称失礼的茫然:对演员的了解最多止于名字,对剧情了解不超过维基百科。走进剧院的目的也十分明确:就是想通过浸入式的体验来摆脱枯燥黯淡的现实,获得精神上的纾解。

ES其实也是这样,只不过多加了一层“可以看生人”的好奇。而看完之后,我清醒地认识到了Shock!DK、综艺!DK和素!DK(这个ver到底如何,可能会是永远的谜团了)之间的鸿沟。

(如果有机会,希望将来能现场观察Con!DK)

这种不同版本的差异,令人想起在美剧《Hannibal》里提出的一个说法。

Human Veil,人形面纱。

请不要误会,引入这个用语,我的意欲是完全中立的。一个人在不同场合,本来就应该采用合适的面貌,这是作为社会动物生存的必须条件。演员姑且不论,就连追星时的我们,无论在精神上还是言行上,恐怕都与平常状态判若两人。人性本来就不是一览无余的,比起平滑的镜面,更像是经过切割的多面体,而有些人的割造工艺更加精致,辉度和色泽也就愈发优异。

所以,DK在自己的纱账上投射出的景象,是他深思熟虑后的抉择。

同理,我们端坐在自己的纱幕之后,看着那些纹样进行怎样的演绎和联想,也是我们的自由。

而作品是风,在两面轻纱之间穿行。风起,相视而笑;风停,宾主尽欢。

最好莫过于此,最好仅止于此。

但是,作为一个俗人,想要偷窥些更私密的光景,也是难以自控的恶趣味(叹气

比如,我很想知道,在DK心中,如何计划ES的将来?

在创作和表演的过程中,责任感与愉悦感,这二者分别占据了多大的比重?

在他看来,自己与Koichi这个角色,究竟有多少区别与重合?

就我个人而言,今后对于ES的发展,将保持持续的关注。人类对快乐的追求贪得无厌,在娱乐方式与科技不断变异的当下,ES如何能维持当前的成绩——或者说,还能维持多久,是一个已经摆到桌面上的问题。

另一方面,DK与ES的共同进化与相互纠葛,也是相当耐人寻味。

名作和演员,能互相成就,也能彼此消磨。而一个并非科班出身的人,几乎独自挑起一台音乐剧,兢兢业业地演了1600场,场场(在理论上)座无虚席。其中的挑战与困境、收获和放弃,旁人自不必提,恐怕本人也难以清楚地以言语表达。

说得夸张一点,DK将ES坚持了十数年这种行为,其中蕴含的艺术性质,可能已经超越了ES的存在本身。

这其实是非常令人着迷的,看到戏剧与现实在堂本光一身上狭路相逢。随着时间推进,前者向后者妥协,而后者正一步一步,向前者靠拢。


以上,便是一名初次观看ES的素人观众的全部感想。

可能有诸多主观与妄断,然而请相信,我的挑剔与我的感铭一样真诚。

尽管吐槽了这么多,如果时光倒流,在剧终时,我还是会毫不犹豫地起立,与观众们一同鼓掌:

为有目共睹的荣光,也为无可诉诸的孤独;

为终将来临的落幕,也为竭心尽力的坚守。


在此,谨向身为Entertainer的堂本光一氏,脱帽致敬。


-完-


07 Apr 2018
 
评论(17)
 
热度(52)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© 开花的潘 | Powered by LOFTER